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不知道这些 怎敢说自己了解福州!

发表于2016-07-06

1、西门

  西门是福州历代旧城中的明朝府城的城门。

  2、 双抛桥

  传说昔日有王氏男子与陶氏女子相好,父母不同意此门婚事,两人便于月夜在此桥投河自尽殉情自杀。不过标准的说法应该是说此桥原名“合潮桥”,原先下接两条河流,与之前的另外一座桥“发苗桥”合称“双抛”。

  3、 茶亭

  为了方便城里到台江的行人,有僧人在路上搭盖一亭免费送茶、供人休息。现在的茶亭小学门口的亭子就是这个传说中的茶亭啦!

  4、 洋头口

  原来的台江有浦东、斗池、西洋、加洋等十八洋(“洋”是田地的意思),洋头口就是这十八洋的农田的路口,称之为“头”。

  5、 达道

  达道取的是“达文里”的“达”和“下道”的“道”二字组成,下道就是以前的内河小码头,中下层贫民很多都在这里运输做生意。

  6、 三叉街

  三叉街就是下藤路、埔头下和埔尾三条路的交叉口。

  7、 白湖亭

  古代的时候这里有一个“白湖”,然后明朝的时候还盖了一个亭子,因此得名。结果现在湖也干了亭子也倒了。

  8、 温泉路

  温泉路这里当然是福州地区著名的温泉聚集区了,旧时也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澡堂,现在还有温泉澡堂和古三座澡堂。

  9、 旗汛口

  清朝的时候北京旗营抽调官兵和家属,南下进驻福州城。旗汛口就是兵营的大门口。

  10、道山路

  道山路因乌山上的“道山亭”而得名,乌山是道教胜地,上面还有纪念八仙吕洞宾的吕祖宫,山脚下还有纪念白玉蟾真人的白真人庙。

  11、南街

  南街是旧时城里通往南城门的主干道,史称“南大街”,简称“南街”。

  12、梅坞口

  梅坞路曾在明朝时期广植梅树,绵延十里,因此得名。可惜于明末毁于战火中了。

  13、麦园路

  麦园路则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时候垦荒种麦的麦地,当然现在也没有了。

  14、排尾

  闽王王审知曾经在这附近派兵组成“竹排营”,也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意思。排尾就是“竹排营”远的地方。

  15、鳌峰洲

  这里曾经是一片沙洲地带。后来在康熙年间,福建巡抚张伯行将此地划归福州四大书院之一的鳌峰书院所有,因此得名。

  16、高湖

  高湖可就不是湖了,原称是“高湖墩”,也就是小山、小土堆的意思。

  17、螺洲

  因为这里的地形很像一个青螺,加上有一座“螺女庙”,因此得名。

  18、浦东

  前面“洋头口”的解释已经提到了,是“十八洋”中的一洋。

  19、洪山桥

  洪山桥在洪山附近,因此得名。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的洪山古桥历经几次重修,虽已荒废但尚存有桥墩。因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,旧时的洪山桥光饼号称全福州正宗的光饼。

  20、高峰桥

  因附近的高峰桥而得名。高峰桥在湖头街附近,或者说是在西湖附近,目前依然还存在,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。

  21、古三座

  古三座处于温泉中心地段,曾经有三口相连的浴池,这三口浴池称谓“三座”,加上是古代的,所以叫做“古三座”。

  22、仓前

  仓前意为“盐仓前”,也就是以前存储盐的仓库。

  23、龙潭角

  龙潭角是仓山以前的古渡口,本名“龙潭窟”,相传古代有白龙居住于此地,而且还与四中里面的大庙山上的钓龙台和钓龙井相通。著名的女神陈靖姑的传说也和此地有关,陈靖姑在此地为普罗大众祈雨,便有了目前依然存在的“陈靖姑祈雨处”。

  24、上渡

  上渡自然也是古渡口,是长久以来的木材集散地,运输闽北来的木材。现在也变成了建材市场,倒很符合它的历史地位。

  25、阳歧

  阳歧在盖山镇,分为上阳歧和下阳歧,原来是因为此地位于高盖山的南坡,山南称“阳”,因此得名。这里是著名的翻译家严复的出生地。

  26、中亭街

  我们知道解放大桥的前身是宋朝头陀王法助奉旨建造的“万寿桥”,也就是俗称的“大桥”。建成后在中洲岛上建了一个亭子叫做“中亭”,后来又在北边筑了一座“泗洲亭”,由于交通方便,很快就形成了繁华的中亭街。

  27、苍霞

  苍霞为苍霞洲,古代是水域,后来淤积成为陆地。苍霞寓意“仓山的晚霞”,也就是说在这里可以观赏倒映在闽江水中的仓山的晚霞,因此而得名。“苍霞晚照”是明代南台十景之一。

  28、五一路

  五一路始建于1959年,于5月1日正式通车,因此得名。

  29、十四桥

  民国3年(1914年),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创办了福州的条公路,此路从水部门、王庄一直到台江万寿桥,沿途共计十四座桥。十四桥也就是编号后的一座桥。

  30、前屿

  古代时候是闽江当中的一座岛屿,隋唐之后闽江淤积成为田园,处在“后屿”这个地方的前面,因此叫做“前屿”。

  31、鼓山

  鼓山是福州著名的旅游胜地,因为在它的顶峰有一块像鼓一样的巨石,每逢刮风下雨便会发出类似打鼓的声音,所谓的“石鼓名山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
  32、左海公园

  我们通过左海公园来讲“左海”。“左”是古时的“东”,“左海”也就是“东海”。这说明福建的位置在东海之滨,至于“左海”这个词开始作为福州的别称则是始于清朝的嘉庆年间。

  33、三角井

  之前在北大路与西湖宾馆之间的路口有一口古井,井成三眼式,往来车辆分左右各行其道,以井为界。现在随着道路的拓宽井已经被填平了。

  34、屏山

  屏山的“屏”取得是“屏障”、“屏风”的意思,也就是形容这座山的形状。屏山附近古迹众多,包括著名的欧冶池和华林寺。

  35、鼓楼

  作为福州重要的中心区的名字,鼓楼当然就更著名了。鼓楼始建于唐元和十年(815年),号称“全闽楼”,为威武军门。内置滴漏器计时和鼓角打更,成为全城为瞩目的城楼。

  36、于山

  战国时期有一个少数民族“于越族”来山上居住,于是就把他们住过的这座山叫做“于山”。

  37、五一广场

  五一广场从宋代至清代都是练兵场,史称“南校场”。到了1929年改成了体育场,1968年开始改建广场,1970年5月1号建成,为了纪念这个时间就把名字改成了“五一广场”。

  38、南公园

  南公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,是平南王耿精忠的私人园林“耿王庄”。后来耿精忠谋反失败,此园也被毁灭。之后的闽浙总督左宗棠将这个废弃的园林改成了“桑园”,左宗棠死后这里还修建了一座“左公祠”。至于名称改为“南公园”,还是要拜之前在“十四桥”里提到的许世英所赐啦。

  39、象园

  还是和耿精忠有关,这里曾经是耿精忠养印度象的私人动物园。

  40、新店

  自元代起,这里成为了市区通往连江和罗源的重要通道,这条新路两边拥有众多店铺,俗称“新店”,以区别于拥有店铺的旧路。

  41、浮村

  浮村在新店附近,名字起源自浮苍山。晋朝太康年间在这里凿出一座“东湖”,山在湖的中心,就像一座漂浮着的粮仓,由此得到“浮苍”这个村名,由于福州话中“苍”与“村”同音,衍生出了“浮村”这个地名。当然现在这个湖是找不到了。

  42、湖前

  湖前的湖又指的是哪个湖呢?居然是西湖,古代的西湖面积之大是今天的我们所想象不到的,想想看“湖前”就在“古代西湖的前面”,要知道现在的湖前和西湖离得是有多远哇……

  43、打铁垱

  顾名思义,这里是以前的铁铺一条街,其中手工铸造的船钉,名闻遐迩。

  44、五四路

  1958年为了迎接外福铁路的通车,发动了很多青年人做义工共同修建此路。为了纪念他们的无私劳动,便以这个群体的节日来纪念。

  45、东大路

  东大路,解释为“通往东门的大路”,史称“东门大街”。

  46、东门

  东门可是福州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座城门,是宋外城、明府城等历朝古城的重要城门。

  47、福马路

  福马路是福州市区通往马尾的道路。

  48、东街口

  东街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唐代始名左通衢,宋代改名凤池坊,明代俗称东街通衢,也称左通衢,由此定今名。我们现在所说的东街口一般都是指靠近八一七路(东百)这边的路口。

  49、湖头街

  湖头街在旧动物园附近,湖头的“头”指的当然是“西湖头”,是西湖水流入白马河的水龙头。

  50、王庄

  王庄原名“凤庄”,相传某年的端午节,凤庄的龙舟撞翻了其他村庄的龙舟,对方因为面子丢尽而准备与凤庄人械斗。凤庄人丁单薄、无法与他人对抗,权宜之下,只好将龙船锯掉,把村名改为“凰庄”,得以幸免。由于“凤”与“凰”的繁体字相似,为了保留“凤凰”的吉祥意思,改“凰”为“王”,由此易名“王庄”。

发表于2016-07-06
十方和尚,您好!您所发的帖子“不知道这些 怎敢说自己了解福州!”已被设置为精华帖,请再接再厉多发好帖。
上一页|1|
/1页